发布时间:2024-06-21
返回列表
作为最早被确立的节日,夏至自古就受到重视,被视为一个吉日,夏至祭神从周代开始直到清代一直是“国之大典”。
清代之前的这天,全国都要放假,在外的人们要回家与亲人团聚,所以这段时间又叫“歇夏”。
在传统的阴阳理论中,夏至是阳气生发到极点,开始收藏的节气。
在《易经》“十二消息卦”中夏至对应的是姤卦,姤卦初爻为阴爻,一阴起于下,阳气虽盛已经失势,阴长阳消之象。
夏至养生
夏至为阴阳转化之日,我们注意特殊的方法来调理,就能使这一年之间有一个很好的转接和交接,身体就能更好。这也是古代的养生专家们都很重视冬至、夏至这两个这比较特殊节气上的保养的原因。
情志调养
夏日炎炎,往往容易让人心烦意躁,心绪不宁。“静则神藏,躁则神亡”,养神之道贵在“静”,精神情志活动保持淡泊宁静,摒除杂念,内无所蓄,外无所逐。
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曰:“使志无怒,使华英成秀,使气得泄,若所爱在外,此夏气之应,养长之道也”。
就是说,这时要神清气和,快乐欢畅,心胸宽阔,精神饱满,如万物生长需要阳光那样,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的兴趣,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,以利于气机的通泄。
与此相反,举凡懈怠厌倦,恼怒忧郁,则有碍气机通跳,皆非所宜。
嵇康《养生论》认为此时天气炎热,“更宜调息静心,常如冰雪在心,炎热亦于吾心少减,不可以热为热,更生热矣。”即“心静自然凉”。
起居调养
这个时候应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,宜晚睡早起。
仲夏时节天气炎热,“暑易伤气”若汗泄太过,令人头昏胸闷,心悸口渴,恶心甚至昏迷。
室外工作和体育锻炼时,应避开烈日炽热之时,加强防护。合理安排午休时间,一为避免炎热之势,二可恢复疲劳之感。
每日温水洗澡也是值得提倡的健身措施,不仅可以洗掉汗水、污垢,使皮肤清洁凉爽消暑防病,而且能起到锻炼身体的目的。
另外,夏日炎热,腠理开泄,易受风寒湿邪侵袭,睡眠时不宜扇类送风,有空调的房间,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,更不宜夜晚露宿。
运动调养
夏季运动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进行,场地宜选择在河湖水边,公园庭院等空气新鲜的地方,有条件的人可以到森林、海滨地区去疗养、度假。
锻炼的项目以散步、慢跑、太极拳为好,不宜做过分剧烈的活动,若运动过激,可导致大汗淋漓,汗泄太多,不但伤阴气,也宜损阳气。
在运动锻炼过程中,出汗过多时,可适当饮用淡盐开水或绿豆盐水汤,切不可饮用大量凉开水,更不能立即用冷水冲头、淋浴,否则会引起寒湿痹证、黄汗等多种疾病。
饮食调养
夏时心火当令,心火过旺则克肺金,故《金匮要略》有“夏不食心”的说法。根据五行(夏为火)、五成(夏为长)、五脏(属心)、五味(宜苦)的相互关系,味苦之物亦能助心气而制肺气。
从阴阳学角度看,夏月伏阴在内,饮食不可过寒,如《颐身集》所说:夏季心旺肾衰,虽大热不宜吃冷饮生冷,饱腹受寒,必起霍乱。
西瓜、绿豆汤、乌梅小豆汤,虽为解渴消暑之佳品,但不宜冰镇食之。
按中医学的脏与脏之间的关系讲“肾无心之火则水寒,心无肾之水则火炽。心必得肾水以滋润,肾必得心火以温暖”从中不难看出心、肾之间的重要关系。
夏季气候炎热,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,因此,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,要多食杂粮,不可过食热性食物,以免助热。厚味肥腻之品也应少勿多,以免化热生风,激发疔疮之疾。
此外建议大家吃一些生姜。俗话说:“冬吃萝卜夏吃姜”,“早上三片姜,赛过喝参汤”,都是对生姜功效的经典比喻。此时暑热,多数人食欲不振,而生姜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,还可以帮助防暑。